為什麼我開始寫部落格?答案是:我還不知道。

但我相信這個答案在寫作的過程中逐漸浮現。

我一直都想有個人網站,但不太確定核心動機。我甚至猶豫到底應該把這個網站稱作是「個人網站」、「網誌」,還是「部落格」。在架設的過程當中除了不斷自我對話外,也和 LLM 來回討論動機。這個思考過程延續了也許有兩周之久,我可以輕鬆列出幾個理由和動機。但仍沒有那個關鍵理由脫穎而出讓我可以簡潔明瞭說出:「這就是我的核心動機」。

我大約花了兩週思考與自我對話,然後列出了這些經營網站的潛在動機:

  • 生活紀錄:作為個人日常的數位日記。
  • 作品集:展示專業技能與專案成果。
  • 思考訓練:透過書寫整理思緒,深化觀點。
  • 個人品牌:在特定領域建立專業形象與影響力。
  • 讀書筆記:系統化地記錄與分享知識。
  • 語言練習:磨練台語及英文的寫作能力。

儘管有多元的動機去做一件事情是好事,但缺乏一個「核心動機」還是讓我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我總覺得需要一個清晰、強而有力的理由指引方向。

在尋思的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轉念讓我決定先開始寫作。

轉念一:先完成再完美

也可以說是「先求有,再求好」,這個觀念是對所有陷入分析困境而踏不出第一步的人的良藥。

如果我把個人網站視為一個「產品」來經營,那麼「最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開發方向就可以應用在這裡。我需要做的是將個人網站用最簡單的方式成形。

在產品開發中,最關鍵的步驟是將所有需求劃分為不同優先級:

  • 必要 (Must-have):沒有它,產品就無法啟動。
  • 重要 (Important):能顯著提升價值,但可稍後處理。
  • 加分 (Nice-to-have):有了更好,但非當務之急。

分類後,我就可以把資源投注在必要的項目上,集中火力。思考後我發現,必要的是擁有一個網站並且開始寫作,而找到完美的核心動機是重要卻非必要。

我決定讓這個網站先開始,再逐步改善。這些文章除了作為產品的一部分,它們的存在也引導我的思考。如果我不寫作而是繼續搜尋答案直到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理由,那麼也許距離我真正敲鍵盤完成一篇文章的時刻遙遙無期。比起停在思考階段,我不如先把目前腦中各式各樣的想法做個階段性整理,然後放在這裡沉澱。然後隨著文章數量的增加,我也會發現自己思考和紀錄的方向,然後調整內容。讓網站的發展用更有機的方式生長。

轉念二:用寫作找到答案

在參考他人經驗時, Nick Maggiulli 的歷程(Of Dollars And Data)給了我一種可能性。他網站的「About」頁面提到:他過去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內心對個人的理財投資充滿熱情。所以他決定:

每周都發布一篇文章,直到他真正找到職涯的方向。

於是我決定我也要採用他的點子:透過規律寫作直到答案浮現。

這更像是一種邊走邊看的旅行方式吧?雖然我不確定要往哪裡前進,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往前邁出去,然後我會在這個過程中看到有趣的東西,慢慢知道心之所向。

承諾機制

為了確保自己會實現承諾,我採用《推力 (Nudge)》一書中的概念制定了一個自制策略。

在最近的家庭會議中,我和家人宣布:「每周會在個人網站發布一篇文章。如果我沒有在周日 23:00 上傳文章,那麼我會在周一早上把 $1000 匯到家庭公基金,而且這筆錢專款專用,僅供我以外的家庭成員大吃大喝。」

這個機制的靈感,源自書中一位教授幫助年輕同事寫論文的案例。他讓對方預先開立數張支票,若月底前沒有交出一章論文,支票就會被兌現,並舉辦一場作者不准參加的派對。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因為沒有人喜歡看到自己的錢被別人拿去大吃大喝但自己又不准參加。

雖說路遙知馬力,我還在驗證這個自制策略的有效程度多高,但至少讓我生出這篇文章了哈哈哈哈。

順帶一提,《推力》真的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