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我什麼樣的人?」,你應該更優先問「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

我在上一篇系列文:你應該這樣認識自己:「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1) 談到,要回答「我是什麼樣的人?」是個熱門但很困難的問題,但事實上即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完美的答案,這個答案也無法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我在這篇文章將會論證:回答「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才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兩個問題的差異

「我是什麼樣的人?」和「我想當什麼樣的人?」兩個問題的關鍵差異在於,前者是了解現況,後者是設定目標。

試著想像這個情況:「我現在在玩我喜歡的遊戲和聽喜歡的音樂,這個環境讓我覺得很享受、很放鬆。我現在哪裡都不想去」。

在這個情況之下,我人身在何方毫不重要,因為我並沒有去其它地方的需求。

這個類比可以套用到原本討論的主題。

當我們問「我是什麼樣的人?」時,就像是在問「我現在在哪裡?」。 當我們問「我想當什麼樣的人?」時,就像是在問「我要去哪裡?」。

如果我沒有打算去別的地方,那麼知道我現在在哪裡不是很重要。

當然,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目前的所在地在哪裡,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緊張。可是如果我們沒有想去的地方,也沒有想要離開當前的位置,那麼知道自己的位置的價值就不大。

同樣的,如果我沒有特別希望我變成什麼樣的人,那麼僅僅是認識到我是怎麼樣的人並沒有辦法引導我改變,因為我沒有特別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我沒有希望自己變得理性幽默,那麼我現在是不是理性幽默一點也不重要,我可能已經是理性幽默的人,也可能不是。但不論是不是,如果我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那了解這件事實對我來說也沒有幫助。

有人可能會說:「不會啊,當我知道自己其實太過感性又缺乏幽默感的時候,我就會嘗試改變自己」。沒錯,但是你迴避不了這個問題:「當一個感性的人不好嗎?你真的想當有幽默感的人嗎?」

當你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你其實就是在思考「我想當一個什麼樣的人?」。

確定下個目的地,才讓了解所在地有意義。

決定未來的目標,才讓了解現況有意義。

決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才讓了解自己有意義。


讓你掌握人生的問題

回答「我想當什麼樣的人?」可以讓你掌握人生。這是個積極主動的問題,因為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讓你思考未來的方向,不同的未來可能性像是在你眼前展開,等著你去探索追求。

譬如說當我確定要當一個幽默的人之後,我就可以開始去研究和嘗試不同的方法讓自己變得幽默。

假設一個幽默的人需要懂得自嘲,那麼我就會練習自嘲、觀察其他幽默的人都是如何自嘲然後學習他們的做法,最後應用到生活當中、讓我逐漸變成一個幽默的人。

這件事情帶來的價值遠比「僅僅瞭解現況」來得更大。因為「僅僅瞭解現況」沒有任何驅動力,瞭解現況後,我還是免除不了思考「我想當什麼樣的人」。只有在確定我想當什麼樣的人之後,這個答案才會驅動我改變和積極掌握人生。


目標有可能隨時改變

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的目標也有可能隨著時間或是發現自己的喜好而改變。

有可能我原本是一個內向的人,我想要當一個外向的人,所以我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外向。但是我有可能在這過程當中發現:面對人群其實讓我壓力很大,所以面對人群不是我想要的。

這個時候我就能回過頭來思考「我想要當一個外向的人嗎?」,或許我得到答案是:我仍然想當一個外向的人,但是不想面對人群。我也有可能得到答案是:我不想當一個外向的人。

此外,我可以隨時新增條件。譬如我有一個很懂得欣賞別人優點和誇獎別人的朋友,在我發現這件事情後,我也希望自己可以變成這樣的人,所以我在我的目標當中多增加了這樣的條件:「我想當一個懂得欣賞別人和誇獎別人的人」

就像我發現新的風景之後也想去一探究竟一樣,想去探索的地方可以不斷改變。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目標,目標也可以隨著時間而增減和調整。


認識自我依舊重要,但設定目標更優先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以為我主張「我是什麼樣的人」不重要。但這並不是我要主張的。

我認為「我是什麼樣的人」依舊很重要,因為認識自我可以幫助自己時刻檢核是否往目標前進,或者是否需要調整目標。

譬如當我了解到我是一個極度內向的人時,我要變成一個活潑外向的人就會比較困難,所以我就會考慮不把活潑外向設定為我的目標,又或是不強求自己馬上可以變成那樣的人。

所以認識自我仍然非常重要。只是我要強調的是目標設定在順序上更優先。順序其實是:

「目標設定」 → 「認識自我」 → 「調整目標」

我先決定自己要成為活潑外向的人,然後回過頭來檢查確認自己的狀況,之後再調整目標決定是否要繼續成為活潑外向的人。

下面這個流程可能更符合實際狀況的流程:

「目標設定」 → 「認識自我」 <> 「調整目標」

上面兩者差異在於下面這個流程是在認識和調整之間反覆來回,而上面流程只有一次性。

所以過程中認識自我的確不可或缺,但是優先順序低於目標設定。


這裡有我,言理有你。好好呼吸,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