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問題一次解決

一種問題一次解決,不要一種問題解決好多次。 我們在生活或是工作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在生活中,我們必須時常洗碗、擦地板;在工作中,我們必須時常搬遷資料、計算資料。 這些事項就像是每日任務一樣:今天處理妥當,明天死灰復燃。今天把碗洗乾淨了,明天會有新的髒碗;今天把資料從系統 A 搬到系統 B 了,明天系統 A 會生出新的資料需要搬到系統 B。簡直就像吳剛伐木一樣,用斧頭大力砍向桂花樹後,桂花樹的傷口馬上自動癒合。 面對這些挑戰時,改變心態是一個很棒的方法。我們也許可以在這個一日復一日的任務當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可是不妨試著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在生活中可以購入洗碗機、掃地機器人。雖然明天會有新的髒碗,但是我們不必再花時間仔細洗淨碗筷又讓雙手變得粗糙。雖然明天地板會髒,但是我們不必再花時間洗抹布、起立蹲下。 在工作中可以撰寫程式搬遷資料、計算資料,例如利用程式語言把不同系統間的資料自動同步,利用試算表的公式把特定欄位的資料加總做計算。 這種「一次解決」的思維,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具體的好處?讓我們從三個層面來探討:時間與金錢、精力消耗、以及長期價值創造。 第一個好處:一種問題一次解決讓你省下大把時間和大把金錢。 來算算數學,看看一種問題一次解決可能為你省下多少時間。 以洗碗來說,假設一天洗碗需要 20 分鐘,一年需要洗碗 300 天(偶爾外食),那麼一年就花了 6000 分鐘(100 小時)洗碗。 又假設購入洗碗機後,一天只需要 10 分鐘處理碗盤,一年會花 3000 分鐘(50 小時)在碗盤清潔的家務。 把兩者相減後我們得到一年節省的時間,100 - 50 = 50 小時。 50 個小時相當於整整兩天! 接著算算這樣可以省下多少錢。 2025年的基本時薪是台幣 $190 元,我認為你至少值得基本薪資,所以 50 * $190 = $9500 元。 是不是很驚人! 如果你一天省了 10 分鐘,一年就至少省了 $9500 元。如果你的時薪高於基本薪資,那麼買洗碗機就為你省了更多錢。 如果洗碗機壽命有五年,那麼以上面的假設計算,這台洗碗機有機會帶來 $47500 的價值: 50 小時 * 5 年 * $190 = $47500 當然購買洗碗機需要不少錢,後續也有使用成本如水電和維修,這些也是需要一併考慮的。不過省下時間和精力也是非常划算,我後面會再提到。 你可以把同樣的算法應用到職場上。如果你懂得寫程式、試算表公式,那麼你的產值有可能大大提升,讓你的工作變得更輕鬆省時。 以試算表為例,如果原本每次要花 1 小時計算資料,例如你每周一需要計算上周的淨收入,如果逐一計算會耗時 1 小時,又假設每年需計算 50 次。這時你也許利用試算表的 sumifs 公式讓他自動更新。那麼試算表就會你帶來比洗碗機更棒的價值(你的試算表知識不會有年限的問題,所以我用 N 代表。): ...

October 13, 2025 · 1 min · TsìHō Lîm 林至浩

你應該這樣認識自己:「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2)

比起「我是什麼樣的人?」,你應該更優先問「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 我在上一篇系列文:你應該這樣認識自己:「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1) 談到,要回答「我是什麼樣的人?」是個熱門但很困難的問題,但事實上即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完美的答案,這個答案也無法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我在這篇文章將會論證:回答「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才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兩個問題的差異 「我是什麼樣的人?」和「我想當什麼樣的人?」兩個問題的關鍵差異在於,前者是了解現況,後者是設定目標。 試著想像這個情況:「我現在在玩我喜歡的遊戲和聽喜歡的音樂,這個環境讓我覺得很享受、很放鬆。我現在哪裡都不想去」。 在這個情況之下,我人身在何方毫不重要,因為我並沒有去其它地方的需求。 這個類比可以套用到原本討論的主題。 當我們問「我是什麼樣的人?」時,就像是在問「我現在在哪裡?」。 當我們問「我想當什麼樣的人?」時,就像是在問「我要去哪裡?」。 如果我沒有打算去別的地方,那麼知道我現在在哪裡不是很重要。 當然,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目前的所在地在哪裡,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緊張。可是如果我們沒有想去的地方,也沒有想要離開當前的位置,那麼知道自己的位置的價值就不大。 同樣的,如果我沒有特別希望我變成什麼樣的人,那麼僅僅是認識到我是怎麼樣的人並沒有辦法引導我改變,因為我沒有特別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我沒有希望自己變得理性幽默,那麼我現在是不是理性幽默一點也不重要,我可能已經是理性幽默的人,也可能不是。但不論是不是,如果我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那了解這件事實對我來說也沒有幫助。 有人可能會說:「不會啊,當我知道自己其實太過感性又缺乏幽默感的時候,我就會嘗試改變自己」。沒錯,但是你迴避不了這個問題:「當一個感性的人不好嗎?你真的想當有幽默感的人嗎?」 當你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你其實就是在思考「我想當一個什麼樣的人?」。 確定下個目的地,才讓了解所在地有意義。 決定未來的目標,才讓了解現況有意義。 決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才讓了解自己有意義。 讓你掌握人生的問題 回答「我想當什麼樣的人?」可以讓你掌握人生。這是個積極主動的問題,因為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讓你思考未來的方向,不同的未來可能性像是在你眼前展開,等著你去探索追求。 譬如說當我確定要當一個幽默的人之後,我就可以開始去研究和嘗試不同的方法讓自己變得幽默。 假設一個幽默的人需要懂得自嘲,那麼我就會練習自嘲、觀察其他幽默的人都是如何自嘲然後學習他們的做法,最後應用到生活當中、讓我逐漸變成一個幽默的人。 這件事情帶來的價值遠比「僅僅瞭解現況」來得更大。因為「僅僅瞭解現況」沒有任何驅動力,瞭解現況後,我還是免除不了思考「我想當什麼樣的人」。只有在確定我想當什麼樣的人之後,這個答案才會驅動我改變和積極掌握人生。 目標有可能隨時改變 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的目標也有可能隨著時間或是發現自己的喜好而改變。 有可能我原本是一個內向的人,我想要當一個外向的人,所以我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外向。但是我有可能在這過程當中發現:面對人群其實讓我壓力很大,所以面對人群不是我想要的。 這個時候我就能回過頭來思考「我想要當一個外向的人嗎?」,或許我得到答案是:我仍然想當一個外向的人,但是不想面對人群。我也有可能得到答案是:我不想當一個外向的人。 此外,我可以隨時新增條件。譬如我有一個很懂得欣賞別人優點和誇獎別人的朋友,在我發現這件事情後,我也希望自己可以變成這樣的人,所以我在我的目標當中多增加了這樣的條件:「我想當一個懂得欣賞別人和誇獎別人的人」 就像我發現新的風景之後也想去一探究竟一樣,想去探索的地方可以不斷改變。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目標,目標也可以隨著時間而增減和調整。 認識自我依舊重要,但設定目標更優先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以為我主張「我是什麼樣的人」不重要。但這並不是我要主張的。 我認為「我是什麼樣的人」依舊很重要,因為認識自我可以幫助自己時刻檢核是否往目標前進,或者是否需要調整目標。 譬如當我了解到我是一個極度內向的人時,我要變成一個活潑外向的人就會比較困難,所以我就會考慮不把活潑外向設定為我的目標,又或是不強求自己馬上可以變成那樣的人。 所以認識自我仍然非常重要。只是我要強調的是目標設定在順序上更優先。順序其實是: 「目標設定」 → 「認識自我」 → 「調整目標」 我先決定自己要成為活潑外向的人,然後回過頭來檢查確認自己的狀況,之後再調整目標決定是否要繼續成為活潑外向的人。 下面這個流程可能更符合實際狀況的流程: 「目標設定」 → 「認識自我」 <> 「調整目標」 上面兩者差異在於下面這個流程是在認識和調整之間反覆來回,而上面流程只有一次性。 所以過程中認識自我的確不可或缺,但是優先順序低於目標設定。 這裡有我,言理有你。好好呼吸,保持理性。

October 5, 2025 · 1 min · TsìHō Lîm 林至浩

你應該這樣認識自己:「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1)

比起「我是什麼樣的人?」,你應該更優先問「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 大家對認識自己很有興趣,例如我們可能會問自己:「我是一個外向的人嗎?」、「我是一個心思縝密的人嗎?」。 市面上也不乏幫助你認識自己的工具,像是星座或是 MBTI 都可以讓你瞭解自己的性格或人格特質。當然還有更嚴謹的科學工具如 big five。 不過我認為這些工具再怎麼完善,也無法引導你走向更好的未來,因為更好的未來意味著改變你的現況,而這些工具只能幫助你了解現況。 我將分兩篇文章說明,為什麼你更應該問「我想要當怎麼樣的人?」,而不是「我是怎麼樣的人?」 這一篇會聚焦在當你問「我是怎麼樣的人?」會遇到的困難,然後在第二篇說明為什麼樣你更應該問「我想要當怎麼樣的人?」。 這是個既熱門又困難的問題 「我是什麼樣的人?」一直是一個很熱門的問題。我們常在社交媒體上或與朋友聊天時,詢問彼此的星座或MBTI,藉此了解對方的個性。 這是很棒的破冰話題。因為不但能讓彼此猜星座,還可以聊聊不同類型的人有哪些特質。 例如:「你是水瓶座?難怪你會這麼怪!」、「我也有朋友是金牛座,他也跟你一樣比較內向不愛說話」。 這是很有趣的問題。我們想知道自己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樣的人,也藉機探索和認識自己不知道的一面。 比方說藉由和朋友聊天,我發現自己原來是外向的人。否則我一直以為內向害羞是我的特質。 這也是很困難的問題。你可以試著回答「我是什麼樣的人?」,你可能會發現你也不是很確定。 即使你現在很確定,我很好奇你是否真的在各種不同場合都展現一致的特質。譬如說一個內向的人也許會在他喜歡的動漫展變得外向活潑。 這是因為環境對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反應其實有非常大的影響。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觀察自己對陌生人多麼有耐性、對家人有多麼沒禮貌。 許多科學研究都支持這個論點:人當下所處的環境或脈絡,對其行為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在過去唸研究所時有讀過不少文獻,但現在不記得具體的書名和文章名稱,希望之後有機會再補上。 所以雖然大家都很好奇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是這其實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目前也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法。 所以,別期待能找到一個「比你還懂你」的人。畢竟,你擁有觀察並控制自己行為的主導權,但連你都無法完全懂自己了,別人又怎麼可能輕易做到呢? 這是個無法幫助你變得更好的問題 不過,我認為認識自己最大的問題不是上述提到的困難,而是再完美的答案也無法幫助你變成更好的人。 試想:有個神燈精靈實現了你的願望,鉅細靡遺地告訴你「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能根據不同場合,即時分析你展現的人格特質與行為。 比方說,當你和新朋友聚餐時,神燈精靈會在耳邊告訴你:「你現在非常尷尬,你思考是否採用你過去發生的趣事破冰,但是你真的太害羞了,所以嘀咕幾聲後就會開始思考有什麼離開的藉口」。 假設神燈精靈完美描述你心裡的想法,也點出一些你沒發現的心裡狀態。 你依然在「做自己」,表現出你原本就會有的反應和行為。 或是你依然故我,做出的反應和行為跟沒有這些資訊時並無二致。 有人可能會說:「我可以利用這些資訊即時修正我的反應和行為,不是嗎?」 沒錯!但你會如何修正呢?你要用什麼樣的目標來決定修正的方向呢? 要決定修正的方向,你就必須問自己「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這正好是我在一開始談到的問題! 我將在第二篇接續說明為什麼「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可以如何引導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這裡有我,言理有你。好好呼吸,保持理性。

August 24, 2025 · 1 min · TsìHō Lîm 林至浩

關於我

我 嗨是我啦,我是 Tsì Hō。 Tsì Hō 是台語,上面的標號是台語的調號,像是注音符號的聲調。 我是在嘉義念了八年哲學的宜蘭囡仔,目前落腳在台北當資料分析師。 我做資料也做哲學。我期許自己做一個以哲學為本的決策科學專家,利用哲學的思辨框架和資料的分析能力,建立系統與模型幫助大家做出更明智、更理性的決策。 言理的誕生 言理在 2025-06-25 誕生,我在言理一周更新一篇文章,希望利用哲學和資料幫助大家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言理」的意思是「談理性」,你也可以理解成「講道理」。 我雖然有個大方向,但其實不確定具體該做些什麼,所以我承諾自己一周更新一篇文章,逐漸摸索直到弄清楚應該如何達成目標。 寫部落格或架設個人網站留下文字在這個時代是很老派的事。創作者現今大多選擇社群媒體平台或至少是 Medium 這類可以專心產出圖文的平台,這樣子他們就不必煩惱太多架設網站的技術細節。 不過在愈是自動化的領域,手作的粗糙反而就愈顯得有溫度吧?比方說黑膠唱片和底片相機如今顯得很麻煩,需要留意照料又效率低落。但是這種無法輕易被複現的特色反而賦予他們獨特性。這個時代的寫照是「快起來很容易,慢起來很困難」、「分心很容易、專心很困難」,所以我希望留有這樣的空間,讓讀者和我在這裡都必須慢一點、輕一點。 所以我是這麼看待我的網站:這是我的狗窩。這裡可能有些髒亂、略顯簡陃,不過都是我動手佈置拼貼的痕跡;這裡沒有華麗吸睛的設計,但有我細心咀嚼整理的文字(但有口水)。 歡迎你找個位置坐下,隨意翻幾篇文章。像個老派的讀書人一樣。 這裡有我,言理有你。好好呼吸,保持理性。

August 4, 2025 · 1 min · TsìHō Lîm 林至浩

描述性命題、規範性命題

這篇文章介紹描述性和規範性命題,並說明描述性命題無法直接推導出規範性命題。

July 27, 2025 · 1 min · TsìHō Lîm 林至浩